翻譯確切性的性質(zhì)
我們知道,即使一個譯者在掌握兩種語言方面的主觀能力達到了為傳譯原作的全部內(nèi)容所應具備的一切要求,他也未必能做到在傳譯上的絕對確切。這個事實說明,翻譯確切性的概念是相對的。
上海西班牙語翻譯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第一,在不同的語言之間,傳譯時做到內(nèi)容和形式完全與原作一致是不可能的;
第二,由于可譯性存在種種限制,確切性是有一定幅度的,有的文體(譬如文學)以及有些帶有濃厚感情色彩和藝術(shù)特色的材料,在傳譯時只能做到相符,而不能做到絕對確切;
第三,翻譯是一種藝術(shù),是一種再創(chuàng)作活動,而不是一種技術(shù),不能單憑技巧就可以做到確切。我們不能用一種一成不變的標準來衡量譯文是否確切,因而確切性是有一定彈性的;
第四,文體不同的材料在違譯時,確切性的含義和尺度也不盡相同,自然科學與哲學社會科學、科學著作與文學著作、一般文學著作與詩歌,對翻譯的要求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要求譯文確切。不同文體的材料對譯文確切性的要求,并無程度上的差別,但是在譯文確切性的含義、范圍以及衡量的尺度方面是不相同的;
第五,既然承認在傳譯時可以增刪和替代,那么確切性具有相對性,就是很明顯的事。
正因為確切性是相對的,在西方翻譯界關(guān)于翻譯理論的論述中已經(jīng)不常用確切性這個詞,而用適合或等值這些詞。他們采用后一類詞這件事本身,說明他們也認為在翻譯時做到確切是不太可能的事,更不要說做到絕對確切了。
這是確切性的性質(zhì)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像可譯性一樣,確切性的程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在任何歷史條件下,都是相同的。確切性的程度將隨著人類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語言和文體的演變和發(fā)展,各民族之間經(jīng)濟和文化交流的不斷加強而日益提高和加深。由此可見,確切性像可譯性一樣,也是一個不斷發(fā)展和提高的過程。原作的思想內(nèi)容和精神姿致是客觀的存在,就某一具體著作來看,它們是不變的,但從歷史長河來看,語言是發(fā)展變化的,人們的表達能力也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人們的傳譯能力又何嘗不是如此。
古時兩個民族之間思想文化的交流與現(xiàn)代兩個民族之間思想文化的交流相比,對翻譯確切性的要求都是一樣的,都要求準確傳譯。但由于在傳譯時所受的限制不同,古代翻譯與現(xiàn)代翻譯相比會有差別,而這種差別會隨著時代的進步發(fā)生變化。
上海西班牙語翻譯再從譯者的翻譯能力來考察這個問題。譯者對原作的理解和體會有深淺,傳譯能力有大小。這些都是經(jīng)常變化的因素,這種變化不單單只決定于譯者的主觀能力,而且還決定于譯者所處的社會條件、歷史條件、地方條件等使譯者的傳譯能力受到局限的因素。這些局限因素當然會影響確切性的幅度。不同時代的譯者就總體來說傳譯能力因受這些局限而有差別,因而確切性的幅度也會因存在局限而有差別。這種差別的逐漸縮小,一方面靠譯者總體傳譯能力的不斷提高,另一方面也靠各民族之間相互理解的加深和經(jīng)濟文化水平的接近。
人類社會生活是不斷發(fā)展的,文化交流也會不斷加強,當然各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并不會隨之泯滅,而會以不同形式得到發(fā)揚和繼承,這種不斷得到發(fā)揚和繼承的優(yōu)秀文化終究會因為文化交流的加強而得到其他民族日益加深的熟悉和理解。因此,翻譯確切性的程度會不斷隨之發(fā)展和變化。